以7月22日,浙江省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开展交易场所白银交易规范整顿工作的通知为起始,以《清整联办[2015]7号关于贵金属类交易场所专项整治工作安排的通知》为标志,国内现货交易场所在2015年下半年陷入一片凄风苦雨之中。面对自上而下的压力,反应灵敏的部分交易场所或被迫或主动,都采取了许多措施以应对清理整顿,其中转型、换品种、化整为零就是最常见的三种。
转型:
即从现货标准化合约交易模式转向现货发售业务或金融资产交易等其他业务模式。已经或者即将采用转型来应对的交易场所有不少,近期引起强烈关注的案例莫过于北京大宗商品交易所和东北亚贵金属交易所了。前者于10月19日发布关于发售交易模式新品种上市的通知,上市第一个新模式下的交易品种,紧接着于10月23日发布公告,宣布停止现货电子交易停止开户。后者在10月21日发布业务转型公告,宣布停止开展贵金属交易业务,转型为金融资产交易所。
从转型的方向看,这两家代表两种不同的倾向。北商所仍旧是以大宗商品交易为核心,但不再是更偏向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现货电子盘交易,而是遵从“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进行真实的挂牌、申购、竞买、交割的现货交易。这种转型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也非常符合监管层的愿望。东交所与北商所正相反,从“金融资产交易”字面上意思可以看出,还是在做空对空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只不过不再是通过大宗商品交易这一形式进行。虽然经济发展确实也需要这样的交易平台,但与北商所的转型相比,立意上感觉不够大气。
换品种:
就是将交易产品从最常见的白银、石油品种切换到其他品种上。目前最热的新品种是沥青。仅10月一个月,已经有四家交易场所上了沥青产品,分别是大圆银泰、华夏商品、青西石油、宁夏银汇。此外北油所的中国石油石化商城,首期交易品种也是沥青。而去年有沥青产品交易的只有天津联合商品交易所。
和转型这种非常激烈的动作相比,换品种的动作温和了许多,看似不会引起交易场所的大动荡,但要指出的是,这种做法实际是在回避问题。因为此轮清理整顿虽然是以白银和石油为重点目标,但监管层用意并不在这两个产品本身,而是做市商制度下的现货标准化合约交易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众多交易场所只要还采用该模式,引发清理整顿的根源就没有铲除,无非是下一轮清理整顿的产品变成沥青而已。
化整为零:
采用的交易场所目前只是个案,和前两者属于经营策略上的应对不同,它是站在资本运作层面上的应对策略。众所周知,近年来多轮清理整顿,诱因都在于频繁的投诉和越演越烈的维权行为。越是大型的交易场所,这类行为的绝对数越是高,也越容易引起监管层直接的关注和打击。倒是一些新设立的交易场所,比例虽然不见得比大型、老牌交易场所低,但因为交易量低,引发投诉的绝对数并不引人注目,反而躲过了风口浪尖。有鉴于此,有的交易场所就设想通过收购多家交易场所,将业务增量转移到其他交易场所内,以控制每一家交易场所的交易总量,实现合计总量仍旧持续增长,但单一交易场所交易量并不大幅提高,最终将投诉量控制在一定数量以内的目的。
从构思上说,这是个很有创意的商业策略。但遗憾的是,它和转型一样,依然是一种回避根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甚至从用意上去看,还更为“恶劣”一些,因为这种做法近乎于试图蒙蔽监管。
从清理整顿的目的来看,第一种应对策略从政治上说是最正确的,尤其是以北商所为代表的转型方向,非常符合政府从去年提倡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而第二种和第三种应对策略是很灵活的经营层面的应对,但却是“见招拆招”式的改变,是否能让监管层满意还不得而知。(CHINAFT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