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你一双慧眼,看透大宗商品电子盘本质问题
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虽然发展迅猛,但与证券、期货市场相比,一开始就较缺乏国家层面宏观引导和具体规范,属于自下而上的发展演变模式。在享受相对宽松的创新氛围的同时,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在近年来的“野蛮生长”中出现客户资金被挪用、操纵市场价格、相关负责人卷款跑路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近年来大宗商品电子盘市场何以出现野蛮式生长,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跟市场混乱、监管不力密切相关。
“从过往的风险事件回头看,大宗商品电子盘市场的风险点主要集中在资金安全方面,这与电子盘市场缺乏监管与行业自律意识不强密切相关。要解决这些问题,监管层要两手抓,既要严厉打击违规交易平台,同时也要鼓励支持合法交易平台运营,提升行业整体自律意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期货分析师表示,由于目前国内大宗电子盘市场发展速度快、市场潜力大,加之行业准入门槛较低,一些人怀揣获取“暴利”目的参与电子盘市场,这就使得“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庄家模式斩不断理还乱。
建一道防火墙,或可把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对于不规范运行的大宗商品电子盘,其风险并非难以洞见。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在交易模式、风险控制、结算方式等方面,均效仿了期货的相关机制,但却缺乏类似《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等具有法律效应的管理办法来规范,准入门槛甚至低于传统市场,风险承担与其经营规模明显不匹配。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缺乏统一的监管主体,政出多门,多是取得当地政府支持后,由当地某家公司建立,其被当地政府看重的多是税收收入。目前国内数百家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多是经省市一级政府批准建立的,甚至部分交易市场仅获得县级政府的授权,从审批、建立、运行方面并无专门的监管机构。多数情况下交易所本身具有较大的特权,随意性较大,风险管理机制缺失。
大宗商品电子盘尽管在某些方面效仿了期货的模式,但与期货有着本质区别。“期货市场尽管也存在投资风险,但期货市场存在的目的是服务实体经济,帮助套期保值者的目的是通过期货交易转移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投资者从期货价格波动中获得风险利润。但仅从交易目的来看,大宗商品电子盘招徕投资者惯用的方式则是高杠杆、以小博大、投资回报率高等噱头。”对大宗商品电子盘的清理整顿不是最终目的,探索建立各类交易场所的长效监管机制,并推动行业新型交易模式的建立,才是重中之重。
一些地方的金融监管机构渐次在统一登记结算方面开启了探索之路,意在防范和控制大宗商品电子盘自身潜在的风险,提高交易与结算效率,进一步增强市场公信力,使其更加规范运作,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大宗商品电子盘交易建立一道防火墙,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行业方能实现长远发展
成立统一清算中心,探索建立大宗商品电子盘有效监管机制。在2015年6月26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上,广州商品清算中心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行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本次签约,标志着该中心发展进入实施阶段,中心将与四大行进行深度合作,在大宗商品交易清算、仓单融资体系建设及跨境业务上开展系统共建、产品开发和业务对接等工作。
广州商品清算中心主要面对大宗商品市场,向各方提供交易清算、风险管理、为大宗商品市场建设信用体系等服务,其目前的主要业务集中在承接大宗商品交易场所清算职能上。我们的首要任务是逐步接入广东地区的各大交易场所,实现清算、交易、仓储物流、资金托管四项职能的分离,为大宗市场带来一个规范、安全、现代化的交易环境,为此后各商品金融产品的开发和推出创造条件。
而近期在北京成立的全国贵金属流通管理委员会,亦显示其将着手对业内企业进行征信评审。这意味着,我国贵金属行业的监管模式将从此前“各执己政”走向全国统一规范。为了促使中国贵金属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委员会将对企业实行3A级征信评审标识。通过企业征信评审,征信优秀的企业可以得到快速发展,征信搞得不好的企业将不得不关门,以此推动我国贵金属市场优胜劣汰、治理整顿工作的实施。制定有效的监管办法,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无论从行业发展现状,还是行业未来看,都是大宗商品电子盘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这样想获取收益的投资者,在挑选平台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弄清交易场所的监管背景——只有在正规监管机构下注册,且注册信息透明可查,方可以进行相应的投资交易。
一些不规范的平台大多通过电话营销的方式,宣传低门槛高收益,并且要求将资金汇入个人账户,投资者对此需要格外谨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因参与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受到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如果误入这些平台,至少应该保存汇款凭证、开户资料等证据,如果损失很大,可以到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尝试追查投资公司的负责人并追究责任。”(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