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的一份内部报告,列举了近年支付机构的风险案例和支付系统漏洞。据业内人士介绍,在第三方支付机构中,只有拿了互联网支付牌照才能开设支付账户。目前269家第三方支付机构中有互联网支付资格的不超过100家,但绝大多数都开设了支付账户。
央行报告指出,支付机构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问题和风险不断显现,消费者未能得到有效保护。根据央行的报告显示:
一是支付账户普遍未落实账户实名制。据公安部反映,不少机构为“黄赌毒”、洗钱、恐怖融资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便利。某支付机构通过开立大量假名支付账户,为境外赌博机构提供支付交易高达数千亿元,非法跨境转移资金风险巨大。
二是挪用客户资金事件时有发生。多地屡次引发消费者上街和围堵政府部门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疏于安全管理。部分支付机构风险意识薄弱,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机制缺失,安全控制措施不到位,对消费者的信息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将相关风险引导至消费者的银行账户。今年1月,某支付机构泄露了上千万张银行卡信息,涉及全国16家银行,截至7月31日由于伪卡形成的损失已达3900多万元。
四是缺乏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夸大宣传、虚假承诺,普通消费者维权困难。
该报告强调,消费者在使用网络支付等服务时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亟待提高。在追求和享受支付便捷性的同时,忽视了自身金融信息的保护,对支付业务内在风险的警惕性不足,风险不断积累。伴随着日益频繁的支付活动,个人支付信息泄露风险大大增加,消费者面临更大的资金被盗和欺诈风险。据统计,2014年至今,人民银行全系统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部门受理的网络支付类投诉占互联网金融类投诉的95.06%。日前央行也已经依据相关法规,依法注销了浙江易士支付的支付牌照,成为首家被注销企业,打破了央行自发牌4年以来的只发不消的监管行动,彰显了央行从严的监管决心。
面对支付市场情况,根据央行的内部报告显示政策4条建议:
1、严格控制牌照数量
报告指出,第一,适当控制网络支付机构的数量,保持适度的市场竞争程度。适当提高新设网络支付机构准入标准,更注重对申请机构资金实力、盈利能力、可持续性等审核,提高新设机构质量。
对现存的持牌机构,报告建议根据业务量、业务类型、合规管理等情况,评定存量网络支付机构风险度,对于没有形成稳定业务模式的存量机构,报告建议结合《支付业务许可证》年检工作,引导这样的机构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退出市场。
据支付圈了解,还剩不到9个月的时间,第一批支付牌照的“大限”就要到期了。随着违规现象的不断暴露,监管日益严格。2016年5月2日,第一批获得牌照的27家支付企业还能如愿续得一张“良民证”吗?
自央行鼓励支付机构重组、兼并以来,收购持牌企业成为很多集团大佬进军第三方支付的快捷通道,支付牌照价格更是一路水涨船高,居高不下。然而,干净的企业背景,是否上过违规黑名单等成为牌照能否卖得一个好价钱的重要因素。如今,牌照是否临近到期,以及到期之后能否续牌也成为土豪买主考虑的首要因素。
2016年5月2日,以下27家支付企业将面临支付牌照到期:
2、制定新型支付方式认证标准
第二,建议明确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规则,规范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制定出台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技术标准,制定二维码支付、条形码支付、声波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安全认证标准,保证支付指令的安全性。出台O2O业务管理制度,将O2O限定于小额的商品交易领域,不得拓展到无交易背景转账、购买金融产品等领域。
3、强化备付金管理
报告建议强化备付金管理,强化支付业务系统管理、强化支付业务安全管理。备付金方面,建议制定专门的客户备付金核算管理制度,规范客户备付金核算科目应用、信息披露、账务核对、涉及监督等事项、规范客户备付金核算管理、指导、督促支付机构、备付金银行加快建设客户备付金存管系统,落实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核对校验机制,确保客户备付金安全。报告指出,“建议参考存款保险支付,要求支付机构就客户备付金投保,提高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安全性。”
支付系统方面,报告建议制定网络支付机构支付业务系统业务标准,将支付业务管理理念融入到支付业务系统开发和建设中,不断完善业务系统功能。
支付业务安全方面,报告建议落实客户身份识别、交易监测、安全认证等要求,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4、完善监管协作机制
报告建议完善网络支付监管协作机制。建议以央行为主,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信部、商务部、公安部、工商行政部门等多部门共同建立监管体系,加强网络支付业务的联合监管、协作监管,并且和公安、工商等部门共同打击洗钱、信用卡套现、网络赌博、非法集资等犯罪活动。(鹿头社)